南京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,東臨貢院西街,西至文德橋,北抵學宮。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(1034)年,為“前廟后學”形制。當時稱“文宣王廟”,因世人尊稱孔子為夫子,故俗稱“夫子廟”。南京夫子廟在世界和中國孔廟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,被譽為“北有山東曲阜孔廟,南有南京夫子廟”和“東南第一學”。學宮,東晉時為太學,南宋時為建康府學,六朝時為集慶路學,明朝時為國子學,后改為應天府學府和上元.江寧縣學所在地。歷經“七毀八建”,但形制不變,建筑格局不變.地位不變,最近一次復建于1985年。
南京夫子廟布局分為內、外兩部分:內部為廟宇構筑,即大成殿及廊房等設施組成的四合院;外部為附屬建筑,主要包括牌坊、甬道、護欄、泮池、照壁以及聚星亭、魁光閣等。文廟內外部的主體建筑與學宮的主體建筑均在同一條軸線上,呈現南低北高漸次遞高趨勢,依次為大照壁——泮池——天下文樞坊——魁光閣——聚星亭——欞星門——大成門——大成殿——東南第一學(學宮)——尊經閣——崇圣祠——青云樓——衛山(敬一亭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