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清明卯時,曲阜孔林都會聚集起來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后裔,上至孔家70代“廣”字輩長者,下至79代“垂”字輩玄孫,既有90多歲高齡的耄耋老者,也有兩三歲的垂髫孩童。在“萬古長春”坊前,他們身著黑色的家族傳統服裝,佩戴金色徽章,按照歷史記載的墓祭程序,依次對孔子、二世祖、遠代諸祖與中興祖進行祭奠。
“孔子主張通過祭祀的儀式教育人們要追念先祖功德,并希望通過這些禮儀教化人心,使‘民德歸厚’。” 世界孔子后裔聯誼總會副會長孔德班說,孔子推崇周禮,強調“慎終追遠”,重視喪葬與祭祀。
與聲勢浩大的孔子公祭不同,一脈相承的血緣之親讓“中華第一家”的家祭多了幾分凝重和虔誠,行的是傳統叩拜大禮、動的是緬懷先祖之情、傳承的是孔家全球400萬族系的家規祖訓。孔德班介紹說,“孔家的犯罪判刑之人死后不能入孔林,因為這樣的人沒有功德,我們不能祭祀這樣的人。”
“孔子曾教育兒子,‘不學詩,無以言;不學禮,無以立。’簡單的說就是要求后代要有文化、講規矩,這在祭祀的流程中有充分體現。”世界孔子后裔聯誼總會副秘書長孔德銘告訴記者,統一的著裝、隊列,按照祭祀官的指示行動等等,都體現了家族的規矩,而每年一個版本的祭文更是仁義禮智信的時代闡釋,將族之小家與國之大家進行有機結合,成為提振民族情懷的重要途徑。
“多重世界,差分融突。和而不同,協和萬邦。”執筆2014年祭文的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就曾表示,孔氏家傳、儒家文化與時代緊密相連。祭文既有“仁愛民本,誠信正義。和合大同,時代價值”等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回顧和呈現,同時也對現代社會的前景和未來做出展望,如“和平發展,合作共贏”,這些都是對孔氏后裔宗親的鞭策,也是吸引萬千族人不遠萬里回家祭祀的動力源泉。
自2008年首次恢復孔氏家祭以來,先后已有近4000孔氏族人在清明節回家祭奠先祖。